资源详情

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教案人教新课标3

文件格式:DOC 上传网友:邹*
文件大小:80K    5张 上传时间:2015-02
免费下载

18、将相和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一些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学习重点:感悟人物特点,理清各段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习准备:
查阅资料,了解司马迁、他的《史记》以及《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内容,为理解课文做好准备。有条件的观看或听听《将相和》的京剧录像。
课 时:两课时
一、预习导航:
课文导读: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阅读本文,要抓住人物特点。还应抓线索以理解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理解后和同学交流讨论。
基础达标:
1、正确地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看拼音写汉字。
zhào jí yǔn nuò dǎn qiè jù júe gǔ sè
( ) ( ) ( ) ( ) ( )
zhū wèi hé shì bì zhào guó fù jīng qǐng zuì( ) ( ) ( ) ( )( )
(2)读句子,给带点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正(zhèng zhēng)在为(wèi wéi)难(nàn nán)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这话传(chuán zhuàn)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jiǎ jià)不上朝(cháo zhāo),免得(dé de)跟廉颇见面。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5遍,《将相和》中的将指的是 ,相指的是
,和的意思是 ,课文主要讲的是

挑战自我:
(1)边读课文边思考:每个人物的特点是怎样的?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并把你的理解批注在书上。
(2)默读课文,试着给每个小故事加一个标题,并和同学讨论一下,三个小故事之间的有没有联系,有什么联系?
(3)将和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贵有疑:我有几点疑问想要与大家交流:
疑问一
疑问二
6、我搜集到的资料有:


我来盘点一下:
A、本课中要求会认、会写的字中,我以前就会认、会写的有:
我是这样会认、会写的:

生活处处皆语文,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时时处处做一个有心人。
B、本篇课文中不懂的词语,我理解的方法是 ,词语的意思是
,还有哪个词语我不理解,需要同学的帮助:

二、拓展阅读
和 氏 璧
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石匠叫卞和,他常在荆山采石。有一天,他意外的发现了一块石头。这块石头虽然外表很普通,但是他坚信石头里一定有好玉。
他把玉拿去献给楚国国君楚厉王。厉王叫玉匠鉴别。玉匠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厉王认为卞和是个骗子,把卞和的左脚砍掉了。楚厉王死了以后,武王当了楚国的国君。卞和又捧着那块璞玉献给武王。武王又叫玉匠鉴定。玉匠和上一个说的一样,还认为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个骗子,于是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掉了右脚。     武王死了以后,文王继承了王位。卞和于是抱着璞玉在楚山脚下痛哭了3天3夜,眼泪哭干了,连血也哭出来了。文王听到这事,便派人去问卞和,说:“天下被砍掉双脚的人多得很,你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呢?”  卞和回答说:“我并不是伤心自己的脚被砍掉了,我所悲痛的是宝玉竟被说成石头,忠诚的好人被当成骗子,这才是我最伤心的原因啊!”文王便叫玉匠认真加工琢磨这块璞玉,果然发现这是一块稀世之宝,这块玉从侧面看是绿色的,从正面看是白色的,因为是卞和所献,于是把它命名为“和氏璧”。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欺君之罪:
稀世之宝:
2、这块宝玉为什么被称为“和氏璧”?它有什么特点?


3、《和氏璧》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4、本篇文章中,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试着给这个人写一写评价。



三、资料链接: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