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详情

《长恨歌》教学实录

文件格式:DOC 上传网友:许*显
文件大小:79K    24张 上传时间:2016-03
免费下载
《长恨歌》(王安忆)教学实录
课程纲要
    《长恨歌》也许源于“此恨绵绵无绝期”,也许受启于“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一部让人感慨万千的作品。屋檐上四处张望的鸽子、里弄间咿咿呀呀的留声机、阁楼上垂着流苏的碎花窗帘,一种浓郁的怀旧情绪从文中流淌出来,那是历史的跫音,又似上海的情怀。
    选择《长恨歌》是因为有感于这种怀旧情绪。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有益补充和拓展,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选择优秀的作品,无疑是教学的捷径。选择小说一是因为它更直观可感,二是因为一部优秀的小说应该具有诗的魅力,而《长恨歌》正是这样的作品。它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人情、人性。学生可以在别人的故事中历练自己的人生。
 
教学实录
    教师:这里有华丽的旗袍、洁白的鸽子、潮湿的空气、连绵的雨、繁华的夜。上海的里弄走出了王琦瑶,故事由此拉开了序幕,今天让我们随王安忆女士的笔走进上海这座城市,走进上海的故事,共同来吟唱《长恨歌》。
    我知道班里已经有几位同学读过这部作品,下面请这几位同学来完成表格的填写,让我们共同来熟悉故事。
    (多媒体展示表格,附文后)
    学生:作品的开始时间是20世纪40年代。
    学生:王琦瑶的一生始终在上海度过。从闺阁走出,来到爱丽丝公寓,再走进平安里,最终消亡在平安里摇曳的灯光下。
    学生:我认为将“纯真的爱”和“真诚的帮助”作为礼物送给王琦瑶的人是程先生。他也是作品中唯一懂得爱的人。
    教师:你的分析很透彻。
    学生:80年代出现在王琦瑶生命中的男人是老克腊。王琦瑶爱上了自己女儿的朋友,甚至为了挽留他的爱,想把自己珍藏的一匣黄金送给他,因此我认为他送给王琦瑶的礼物应该是一种对爱情的幻想,很美,但也很残酷。
    教师:是啊,她只是被短暂的幸福迷了眼,她只是有些虚荣、有些轻浮,经不住虚幻美的诱惑,于是现实狠狠地给了她一巴掌。
    学生:作为女儿的朋友的长脚,与王琦瑶的关系很简单,为了那盒黄金,他勒死了王琦瑶,所以他与王琦瑶的关系应该填生命终结者。
    学生:我不同意,我认为杀死王琦瑶的是她自己,长脚只是一个执行者罢了。
    教师:读书就要有个性的见解,很好。
    学生:李主任是王琦瑶悲剧命运的始作俑者,作为上海要员的他如果不包养王琦瑶,也许王琦瑶就会嫁给程先生做一个幸福快乐的平凡女人了,所以他送给王琦瑶的礼物应该是残酷的命运。
    学生:我来说说康明逊,在作品中他是真正与王琦瑶两情相悦的男人,他是王琦瑶女儿的父亲,可是他也是一个自私、懦弱的人,他爱却不敢承担责任。相反,王琦瑶却比他更勇敢,没有怨恨,一个人抚养女儿。所以他送给王琦瑶的礼物既是一个女儿,也可以说是人性的自私。
    教师:在《长恨歌》中,王琦瑶就这样信步而来,带着少女的青涩,一脚踏进了诱惑的世界,站在本不属于她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出注定是悲剧的戏。李主任也好,程先生也好,结局只有残酷。生活本来就是如此,你给它以浮华和虚荣,它便还给你空虚与坎坷。
    大家谈得很精彩,让我们对故事情节、人物命运有了大体的认识,那么这节选修课就让我们共同去体味这部出色的作品吧!
    下面我想请同学们以关键词的形式介绍作者。
    学生:我的关键词是“上海”。王安忆 1954年3月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定居上海,1987年应聘上海作家协会专事写作至今。她几乎一直生活在上海,所以她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上海色彩。我还看过她的《启蒙时代》,也是以上海为背景的,所以我认为王安忆有“上海情结”。
    教师:你说得很好,就像贾平凹有商州情结、陈忠实有陕西情结、迟子建有鄂伦春情结一样,对乡土的热爱是作家创作的内驱力。
    学生:我的关键词是“女性作家”。王安忆的作品体现了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我记得有关的评论是这样说的:“在王安忆的这一系列小说中,我们读到了内在的舒缓和从容。”我觉得那是一种女性的气度。
    学生:我的关键词是“家学”。王安忆的母亲是现代著名小说《百合花》的作者茹志鹃,所以我觉得在文学修养上王安忆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应该是她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之一吧!
    学生:我的关键词是“茅盾文学奖”。它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文学奖项之一,所有获奖作品的艺术水平都很高。《长恨歌》是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王安忆是当代作家中的佼佼者。
    教师:大家对王安忆的认识很全面,下面我们来看一段文字。
    投影展示:
    王安忆的《长恨歌》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深入上海市民文化的一方天地……抒写了一位四十年代平民出身,美丽善良而又柔软的女性不幸的一生和悲剧的命运。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词
    教师:这段颁奖词肯定了王安忆的艺术成就,下面我们就从“上海”和“女性”两个角度来阅读作品的选段“围炉夜话”,寻找上海的“芯子”!请大家默读作品,找出文中体现上海特色的语句!
    学生:(读原文)“严师母无限感慨的说:要说做人,最是体现在穿衣上,它是做人的兴趣和精神,是最要紧的。”
    上海是一个精致的城市,它的审美倾向就是华丽,所以上海人关注精致的生活,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对服装的重视。上海作家张爱玲不是说“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嘛,将生活比作服装,这也许就是上海的特色吧。
    教师:精致、理性、冷静,是人们历来对上海人的文化品位的定位。
    学生:文本一开头写到“这是1957年的冬天”。“1957年的冬天”也就是说快到了1958年大跃进时代了,此时中国的政治可以说如火如荼,可是小屋中的几个人却只关心零食、衣服,说着“最最闲来无事的闲话”,做着一些简单的游戏,“挑绷子”“九连环”“七巧板”,这些都体现了上海小市民的自私与封闭。我认为王安忆在以一种平静而琐碎的口吻陈述上海市民生活的底子,它隐约透露出一种担忧,一种批判。
    ……
    教师:大家谈得都很到位,作者在“围炉夜话”这一情节中并没有告诉我们王琦瑶的小圈里的人交谈的内容,但这其实却比直接的记叙告诉了读者更多的东西,这也许就是静水流深、雪落无声的境界吧。
    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长恨歌》中有大量的文字写弄堂、流言、闺阁、爱丽丝公寓、邬桥、平安里,这些上海的标签构建了故事的风骨,那么这细碎的描写是闲笔吗?
    学生:我觉得作者的设计是刻意的,那一曲长恨歌,必须在上海的弄堂中悄然响起,也必须结束在弄堂摇曳的灯光下。弄堂沉淀的是一个城市最真实的精神,它对人物的命运起到了暗示的作用。
    学生:我也认同宋爽的观点。在王安忆的笔下,上海是一个浮华与荒凉交织的世界。弄堂、流言、留声机、爱丽丝公寓、华服、钻石……开场大篇幅叙写上海的真实生活,将王琦瑶的出场渲染得精彩绝艳,仿佛上海的全部美与丑都在此聚焦。
    学生:我想王安忆在讲故事的同时,也在向读者揭示“为何上海会是个如此令人着迷的地方”。这里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大世界,这里是一个衣香鬓影的温柔乡。上海滩是滩,它的文化特质就是开放,它可以容纳一切,也可以消融一切,高尚的、真诚的、卑微的、肮脏的,都被黄浦江的浪头激碎在了岸边。它的魅力是它的纸醉金迷,是它隐藏着的神秘弄堂,更是抑郁复杂的人心和繁杂的生活。
    教师:人是特殊环境中的人物,这是小说吸引力的集中体现。
    学生:我认为文章中关于上海特色的介绍其实也是在交代本文的文化背景。一个关注面子比关注里子更多的地方,才会产生这么多光怪陆离的人!
    教师:你的观点很好,老师也认为环境描写是塑造人物性格的关键。
    刚才大家一致认为文中对上海文化特色的交代是极其重要的!就像巴黎圣母院之于伽西莫多,沙皇统治时代之于安娜•卡列尼娜,环境、文化、心理造就了一部成功的小说。读《长恨歌》我们不仅感慨于故事,那种关于上海的苍凉与落寞时时敲击着我们的心。将历史、城市作为作品的底色是本文的一大亮点,那么你觉得《长恨歌》还有哪些突出的艺术特色呢?
    学生:我认为王安忆的小说还有一个特点,即审美基调的苍凉。苍凉的爱情,每一个给王琦瑶爱情幻想的男人最后带给她的都是残酷。里弄里的风景是黯淡、氤氲的,人物的命运是在无望中挣扎。上海的女子把眉毛涂黑,涂上朱红的唇膏,深色的胭脂,然后把泪掩藏。
教师:张爱玲说,“执子之手”是最悲哀不过的诗句,因为牵手之后便是放手。苍凉和寂寞是繁华的上海女子真正的“底子”。
    学生:王安忆是冷酷的,《长恨歌》中没有爱情。李主任对王琦瑶是一种占有的欲望,康明逊、长脚体现了男人的猎艳心理,而程先生对王琦瑶的痴迷则更多是一种对不可能得到的事物的不甘心态。所以王琦瑶不会幸福,必将走向死亡。
    教师:你的视角很新颖,你可以再深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动笔写一写,也许会得到更多的启示。
    学生:我想谈谈语言特色。作品中的语言多用对比和意象叠加的手法来营造氛围。(读原文)“在后弄的黑洞洞的窗户里,不知哪个就嵌着这样纯洁无瑕的梦,这就像尘嚣之上的一片浮云,恍饶而短命,却又不知自己的命短,还是一夜复一夜的。”“黑洞洞的窗户”“纯洁无瑕的梦”“短命,却又不知自己的命短”,这样的文字大量地出现在小说中,意味深远。平安里、闺阁、里弄、流言、摇曳的灯光,这些意象始终回荡在《长恨歌》中。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王安忆运用了纯叙述的语言风格。我们节选部分的文字只有一句对话,其他的文字即使是人物的语言也是一个人的独白,用王安忆自己的话说是:“《长恨歌》的叙事方式包括语言都是那种密不透风的,
……”
    学生:王安忆的作品风格是精雕细琢的华丽。她不同于男性作家如鲁迅的犀利,她有着女性作家独有的温情,即使是批判,也能从文字的间隙中寻找到她深沉的爱。
    教师:今天我们重点品味了《长恨歌》的艺术特色,大家的观点让我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我希望我们可以将这种探索精神延伸到课堂以外。下面老师留给大家几道思考题,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书目,希望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以论文为形式完成它,下节课我们再交流。希望大家可以有更多的收获。
    (多媒体展示)
    思考与探究:
    1.《长恨歌》蒙太奇手法初探。
    2.王安忆与张爱玲作品风格比较。
    3.以王安忆为代表的现当代女性作家作品文学特色研究。
    参考书目:
    1.《米尼》王安忆
    2.《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王安忆
    3.《海上繁华梦》王安忆
    4.《王安忆研究资料》吴义勤
    5.《她从那条路上走来》茹志鹃
    6.《张爱玲全集》张爱玲
    7.《张爱玲的意象世界》刘峰杰、薛雯、黄玉蓉
    8.《民国女性之生命如歌》王开林
    教师:将人文关怀与城市文化融为一体,透过故事,解析历史进程,细腻而又不失大气,王安忆用《长恨歌》再次诠释了经典的内涵。希望同学们课后再用心去读《长恨歌》,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我看选修课
    文学是浩瀚的海,多想有一日驾一叶扁舟,携二三知己,提清酒一壶,穿行于唐风汉雨之间,观诗之壮美,品词之妩媚,悟人生之真谛。
    今天,选修课的设置让我们的梦想成为现实。它将更为广阔的文学世界带到了语文课本中,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选修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选修课正以海纳百川的姿态为所有的学生打开了文学之门。
    它将“以人为本,提升素质”的教学理念带给了每一位教育者。教师不必刻意去指导学生,不需再做海上航行的舵手,而是做与学生共同畅游的观光者。在选修课上,“交流”成为主旋律,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讨”成为选修课的灵魂,以求索精神去探寻作品的精髓、人生的要义。“比较”成为选修课的风格,在比较中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拓展”成为选修课的延伸,在拓展中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
    当然,它也将挑战和困惑带给了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对丰富的文本材料,如何取舍?在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方面,选修课与必修课怎样能够更好地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文本教学与高考如何衔接?
    尽管困难重重,但是选修时代的风帆已经扬起,我们相信,每一个远行者都会对未来的旅程充满参与的热情和收获的希望。
《鸿门宴》课堂实录
 
班级:安徽省蚌埠市第七中学高一(9)班
时间:2007年10月29日上午第三、四节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6课《鸿门宴》,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板书课题和作者)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生1: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师:你介绍得很翔实,不仅介绍司马迁生活的年代,出生的地点,人生的经历和后人对他的评价,还介绍《史记》的内容、体例及其在历史上、文学上的地位。学习经典名篇,我们都应该从这些方面去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不过,更重要还是我们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认识,我注意到你刚才是看着资料读的,能不能不看资料,说一说你对司马迁及《史记》的认识?
生1:司马迁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用自己的生命铸就了《史记》的不朽!
师:很好!我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你对司马迁的由衷的敬仰之情,只有发自内心的认识才是最有价值的认识。先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把你的认识写在书上,然后和你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同学思考,在书上写下自己的认识。约一分钟后,自由结合分组,前后左右的同学进行交流。)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认识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生2:“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司马迁用如椽的史笔纪录下我中华民族三千年间的风云变化,沧桑巨变。伟哉!一个大写的人;奇哉!一部不朽的史册。
生3:一个卑微的史官,一个残废的男人,然而,他却有着宏大的理想,有着惊人的毅力,有着非凡的勇气,他用自己的生命去审视历史,鞭挞残暴与黑暗,歌颂正义与美好,他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他是一个高贵的灵魂,他就是司马迁。
生4:解剖三千年历史,刀刀见血,字字含泪,小人虽胜永耻,英雄虽败犹荣;昂起高贵的头颅,宁折不弯,傲然卓立,汉武化为尘埃,子长名垂史册!
……
师:同学们的发言激情洋溢,老师能真切地感受到大家发自内心的崇敬之情。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曾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个有了英雄的民族而不崇敬英雄的民族更是可悲的民族。”沈从文先生也曾说过:“我们要崇拜英雄,不然就是个卑鄙小人。有对这种崇拜加以嘲笑的,也是卑鄙之徒。”对英雄的热爱,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品德,老师很高兴能从大家的身上看到这种美德!
下面,我们来看课题,《鸿门宴》,宴就是请客吃饭,谁埋单?
生:项羽。
师:项羽请谁?
生:沛公刘邦。
师:项羽为何要请刘邦吃饭?
生:想在酒宴上杀了刘邦。
师:真是这样吗?
生:……
生5:酒宴上项羽并没有想杀刘邦的意思。
师:项羽不想杀刘邦吗?
生5:想过。
师:什么时候?
生5:曹无伤来告密后。
师:如何告密的?你给大家读一下。
生5: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师:“王”应该怎么读?什么意思?
生5:读第四声,称王的意思。
师:项羽听了有何反应?
生5:项羽“大怒”,要带兵教训刘邦。
师:项羽为何“大怒”?
生5:刘邦不但在关中称王,并且把珍宝都占为己有。
师:当年楚怀王命令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先进咸阳,理应称王呀?再说,那些珍宝是战利品,也理应归刘邦呀?
生5:项羽认为他才有资格成王。
师:为什么?
生5:是他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师:胜利果实被别人抢了,项羽自然要生气。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6:项羽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刘邦抢了他的风头,他觉得没有面子,所以他很恼怒。
生7:项羽是将门之后,而刘邦只是小小亭长,因此他瞧不起刘邦,他认为刘邦根本没有资格和他争抢王位。
师:几位同学的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来听听专家对项羽“大怒”的理解,刘邦和项羽都有称霸天下的野心。当年,刘邦在咸阳服役时看见了秦始皇,曾经十分羡慕地说过:“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看见秦始皇巡游会稽,也曾颇为自负地说过:“彼可取而代也!”因此,这就决定他们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成果必然拼死相争。
项羽要带兵消灭刘邦,他手下的将士支持吗?
生8:支持他,范增指出刘邦“其志不在小”,劝项羽“急击勿失!”
师:“其志不在小”指什么?
生8:“贪于财物,好美姬”。
师:也就是喜欢金银珠宝,喜欢漂亮美眉。(生笑)刘邦不喜欢这些,他喜欢什么?
生8:他志在天下。
师:从哪看出来的?
生8:范增说刘邦头上的云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是天子的征兆。
师:哦,看相就能看出是真龙天子,你相信范增的话吗?
生8:只是一个借口。
师:“急击勿失”是什么意思?
生8:[size=10.5pt]赶紧攻打刘邦,不要错过了大好时机。[size=10.5pt]
[size=10.5pt]师:大好时机指什么?[size=10.5pt]
[size=10.5pt]生[size=10.5pt]8[size=10.5pt]: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size=10.5pt]
师:实力如此悬殊,看来刘邦难逃此劫。项羽的部下都支持消灭刘邦吗?
生9:项伯不支持。
师:何以见得?
生9:他去刘邦军中通风报信。
师:是因为他对项羽消灭刘邦的决定不满吗?
生9:不是。
师:那是为什么?
生9:他想通知张良跟他一起离开。
师:课文中哪句话讲到了这个意思?
生9:“欲呼张良与具去”。
师:“去”和今天的意思一样吗?
生9:不一样,这里是“离开”。
师:项伯为什么要通知张良呢?
生9:张良曾救过他。
师:课文中哪句话提到了?
生9:“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师:“活”是什么意思?能解释一下它的用法吗?
生9:救活,使……活命,使动用法。
师:项伯此去并不是反对项羽消灭刘邦,而是为了报答张良当年的救命之恩。从刘邦军中回来后,项伯对消灭刘邦的态度发生变化了吗?
生9:变了。
师:怎么变得?你读一下项伯的话。
生9: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师:“因”是什么意思?
生9:趁着。
师:趁着什么?做什么?
生9:趁着刘邦来谢罪,好好招待他。
师:凭什么?欠他的,还是少他的?(生笑)
生9:刘邦立了大功,进攻他是不仁义的。
师:不能诛杀有功之臣,为什么去刘邦军中之前项伯不这么说呢?
生9:因为他得了刘邦的好处。
师:什么好处?
生9:刘邦给他举杯祝寿,并结为儿女亲家。
师:是刘邦的傻儿子娶了项伯的俊闺女吗?(生笑)
生9:应该是项伯的傻儿子娶了刘邦的俊闺女。
师:项伯得到了人家的好处,自然要为人家说话。项羽接纳了项伯的建议吗?
生:接纳了。
师:真奇怪,项羽正在火头上,一心要灭了刘邦。项伯的话如何就能使项羽改变了主意呢?
生10:因为项伯讲的有道理。
师:有道理就一定能使一个正在怒头上的人改变主意吗?
同学们再来看项伯的话,“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你和某位同学代表班级参加竞赛,你们得了冠军,可是一向要强的你没有考过那位同学。这时,有人来劝你说,你的智商本来就不如别人,要不是他考了第一,你怎么能戴上冠军的奖牌呢?他应该多谢谢人家呢!
这样的劝说你会接受吗?
生11:在这句话前面,项伯还有话。
师:在哪?你给大家读一下。
生11:“于是项伯
师:“具”什么意思?
生11:同“俱”,详细,详尽。
师:详细地说,为何省略了?
生11:前面说过了,没必要重复。
师:在哪里?你给大家读一下。
生1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师:“秋毫”和“近”是什么意思?
生11:“秋毫”就是秋天里鸟兽刚刚长出的细毛,这里比喻细小的东西。“近”是接触、沾染的意思。
师:刘邦既然不敢占有任何财物,在等待项羽的到来,为什么还要派兵将把守关口呢?
生11:为了防止强盗的出没。
师:这里的“非常”和今天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这里的非常是指意外的变故。
师:“所以”什么意思?
生11:……的原因。
师:“倍德”什么意思?
生11:忘恩负义。“倍”同背,背叛。
师:刘邦说的是真心话吗?
生11:不是,是因为打不过项羽,不得已说的软话。
师:刘邦这番话说给谁听的?
生11:说给项羽听的。
师:有根据吗?
生1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刘邦请项伯把这番话详详细细的带给项羽听。
师:我们再来思考刚才的问题,项羽听了项伯的话,为什么会改变主意呢?
生12:刘邦的这番软话满足了项羽的自高自大的虚荣心,就像刚才老师所举的那个例子,如果有同学说:“某某同学说了,他这次考得好只是一个意外,他最清楚自己的成绩远不如你。”你还会生气吗?再者,项羽这次兴兵伐罪,本来就出师无名,现在正好找一个台阶下。
师:项羽本来要杀刘邦,秣兵厉马,杀气腾腾,一场大战一触即发。可是听了刘邦托项伯传来的软话,听了项伯“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的批评,竟然改变了主意,答应“善遇”刘邦,紧张的临战气氛便开始缓和。“鸿门宴”也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
刘邦是一个人来赴宴的吗?
生:不是。
师:带了多少人?
生:百余骑。
师:“骑”什么意思?
生13:一人一马为一“骑”。
师:为什么带百余名骑兵?
生13:如果遇到危险,可以保护刘邦突围。
师:谈得拢,就吃;谈不拢,就跑。(生笑)一起读课文“至鸿门……”
生: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师:“谢”什么意思?
生14:道歉。
师:为何要道歉?
生14:“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师:解释一下?
生14:自己没有料到能先入关破秦,抢了项将军的风头。
师:“郤”什么意思?
生15:同“隙”,隔阂,嫌怨。
师:刘邦说“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是什么意思?
生15:我们本来是亲密的战友,现在您生我的气,都是小人在挑拨我们的关系。
师:“小人”是谁?
生15:曹无伤。
师:曹无伤向项羽告密,事前告诉过刘邦吗?
生15:怎么可能呢?
师:刘邦怎么知道的?
生15:项伯告的密。
师:项羽怀疑过吗?
生15:没有。
师:项羽怎么说?
生15: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师:这不是把曹无伤给出卖了吗?
生15:是。
师:项羽为什么这样做?
生15:他缺乏斗争的谋略。
师:真的是个原因吗?项羽真的想不到要保护内应吗?
生15:(思考)……
师:谁来帮他回答?
生16:项羽瞧不起曹无伤这样的小人。
师:老师同意你的观点,曹无伤并不是项羽派去刘邦军中卧底的奸细,而是看见项羽大军压境,刘邦危在旦夕,为了保住自家性命,不惜出卖主子,邀功请赏的小人,项羽自然瞧不起他。
故事发展到此,刘邦、项羽的矛盾似乎都消除了,而且项羽还请刘邦喝起了酒。两大军事集团真的没有矛盾了吗?
生17:有矛盾,项羽虽然被刘邦的软话、恭维话给迷惑了,大将军范增却很清醒,他一心要杀了刘邦。
师: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
生17: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师:“目”什么意思?
生17:本义是眼睛,这里用作动词,以目示意。
师:也就是使眼色,范增又是使眼色,又是举起玉玦,他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