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详情

《绿》教案9

文件格式:DOC 上传网友:唐*德
文件大小:    上传时间:2016-07
免费下载

《绿》
二. 教学目标
1. 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温州仙岩梅雨潭那充满生命力、洋溢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其间所跳动着的作者勇于进取的激情。
2. 学习本文剪裁得当、结构精巧、写景传神、情景相生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状物抒情语言的强大表现力。
 
三.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文章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 知识分析
《绿》
(一)作者简介:朱自清先生是现代散文大家。他不仅像画家一样,善于用精雕细刻的笔触,清新自然的语言,绘制出一幅幅优美动人的景物画面,他的感人之处,还在于将个人的感情、性格、情趣毫无掩饰地倾泄、渗透在这些画面之中。外景与内情,在作者笔下和谐地统一起来,这就形成了朱自清散文的独特风格。这些特点,在《绿》这篇文章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二)课文分析:
1. 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提示:“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 课文第二段描写梅雨潭,大家知道文章的中心是描写梅雨潭水的绿,那描写梅雨瀑是不是中心不突出?作用何在?                                        
(1)为了衬托梅雨潭,使“惊诧”落到实处。
句子:“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2)交待了梅雨潭的得名,实际上因瀑而来。
3. 体味文章描写景物的方法
(1)关于梅雨潭及周围
① 作者是怎样描写梅雨潭的?哪些词用得准确生动?
提示:
写亭:“踞在一角岩石上,……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写山:“像半个环儿拥着。”
写岩面与草:“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
② 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些景物写活?
提示:描写景物不仅绘其形,更要其神。作者描写的都是静态的景,用的却都是动态的词,就使景物活起来了。这是作者在写景上的第一个特点。
(2)关于作者是怎样描写梅雨瀑的。
① 作者三个比喻用得妙,写出了水花的色泽、形状、动态。
② 一处拟人用得佳,“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地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极其生动而亲切地写出了水花的活泼可爱。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作者描写景物,细致入微,气韵生动。
(3)关于梅雨潭的绿的描写。
细腻的写景:
① 把静态情景作动态描摹
    ② 描写细致入微,气韵生动
③ 多变的笔法绘出诗一样的“醉人的绿”
 
(三)主题:
《绿》描写的是浙江仙岩梅雨潭的奇异的景色。作者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的绿的描写,给人以清新淡雅、明快活泼之感。我们从中感受到作者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住。在恬适的宁静之中,蕴蓄着丰富奔放的激情。文中,作者不禁为梅雨潭的绿而惊诧;欣赏此文,我们也不禁为作者那独具匠心的文思而惊诧。
 
【典型例题】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① 看看日历,知道已是春天,可老在户外,觉得风还是冬天的风,冰凉刺骨。太阳依旧病恹恹的样子,起伏的山,一片片的林子,全是灰蒙蒙的颜色,铅笔画似的,哪里有一丝春天的踪迹?有一天,我却意外地从学生的课桌上,发现了第一抹春痕。
② 我在静悄悄的教室里巡视,蓦然看见,一张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的扎着。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我站在那里端详了许久,心中一时有些感动。我相信,这是天地间第一抹春色。在寒风料峭的二月里,灰黄苍茫的天地间,发现这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需要怎样的耐心和细心呀,我捏起那一小撮纤细的草芽看了看,又插进桌面的裂缝里,坐在位子上的男孩,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脸望着我,笑了。
③ 这以后,稍一留意,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    )和(    )了。桌缝里,有一二截刚刚泛青或萌发芽苞的小树枝,还有三五朵小野花。花朵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黄的、红的,像蜡笔上削下的碎屑。想这些鲜艳的粉末,该是二月的风荡来的春天的水彩,细心的孩子发现了,使用小手指将它们拾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教室里,被映上了暖暖的春意。
④ 打碗花、紫地丁、映山红,百娇千艳,绚丽多姿。学生的课桌上花事纷繁起来,演示着春天的进程。一到春天,孩子们翻山越岭来学校,路上只要一弯腰,便能采一把在手里。这些山里孩子,有的还穿着露趾的鞋,穿着哥哥姐姐肥大的旧衣裤,他们吹着柳笛,摇着野花到了学校,便把花插在课桌上。有的孩子,还用细线把花枝绑在铅笔上。花枝轻抚小脸,让人想不清,是花枝染红了小脸,还是小脸染红了花枝。
⑤ 有一天,我迎着学生的歌声走进教室,看见我放着教科书的课桌上,循着纵横的缝隙,长满了青草、绿叶、小花。那课桌,仿佛是从春天剪下的方方正正的一块芳草地。我打开教科书,书页里也夹了几朵指甲般大小的紫色小花。我笑了,学生们也喜形于色。那一笑,已使师生的心沟通了。这一节课,学生始终情绪高昂。下课后,我拿起一枝开着淡紫色花朵的葛条,嗅了嗅,对学生说:“真是春天了,连咱们的课桌也都开花了!”学生大笑,欢呼起来。这时候,一个调皮的男孩,指着一个女孩子说:“老师,她也开花了!”我看,可不,她的小辫子上,簪了一枝粉红的野花。学生们又是一阵击掌大笑。
⑥ 在这开花的课桌间踱步,听着学生们那晴朗的笑声,我觉得,这教室该是春天的源头了。春天从孩子们的身上产生,先染了他们的课桌,然后漫出窗子,染了山川。和孩子们在一起,就是和春天在一起。我想起了一位诗人的句子:
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
1. 本文是以             为主结合描写和抒情的散文。地点是地处的小学校。主要人物是学生群像。
2. 选出文章开头对描写初春景象的语句,选择分析正确的一项(  )
A. 渲染气氛                              B. 定下感情基调
C. 反衬教室里的一丝春意         D. 交代背景
3. 选出依次填入第③小节括号内词语的序号(  )
A. 萌动   B. 涌动   C. 蔓延   D. 洋溢
4. 从②③④小节中各找出一句具体描写花草的句子,放在一起反映出春意由淡入浓的变化。
第②小节:
第③小节:
第④小节:
5. 第②小节中,男孩“仰脸望着我,笑了”,选出对男孩的笑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为老师跟自己一起领略春光而会意的笑
B. 为自己像女孩似的采摘草芽而羞涩的笑
C. 为老师不批评自己而感激的笑
D. 为自己第一个采摘草芽而骄傲的笑
6. 完成下面对本文中心思想的概括。
本文通过对教室里插遍鲜花的描述,反映了孩子们                            ,赞颂了师生之间              ,进而指出了孩子就是最美的春光。
7. 选出正确评述本文写作特点的三项(    )
A. 描写层次感强,细腻传神
B. 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C. 感情真挚委婉,耐人寻味
D. 巧设悬念,首尾照应
E. 以小见大,意境深远
答案:
1. 记叙 2. C 3. AC 4. 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刚刚泛青或萌发芽苞的小树枝,还有三五朵小野花。打碗花、紫地丁、映山红,百娇千艳,绚丽多姿。 5. A 6. 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谐美好的关系。 7. ACE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苦瓜
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甲),像是给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心里也舒坦。
 A 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给母亲种,并对她说:“这玩艺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籽是红的!”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长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将这两个像船一样而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的瓜时,母亲总要眯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乙)的神情,仿佛那是她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具有了这一落日般的血红和辉煌。
 B 无论做汤,还是炒肉,都有一种苦味。那苦味,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给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C 每年夏天,母亲经常都会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丙)的家常菜。
自从这之后,再见不到苦瓜瓤和籽鲜红欲滴的时候了,是因为再也等不到那个时候了。
 D 住进楼房,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亲亲手种、亲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亲亲手炒的苦瓜了。
一直吃到母亲六年前去世。
 E 只是母亲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到厨房去将青嫩的苦瓜切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
① 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异样的苦味。② 除了头几次,在我一再的怂恿下,勉强动了几下筷子,皱起眉头,便不再问津。③ 她说过,苦瓜还是留着看红瓤红籽好。④ 因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亲。⑤ 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
可是,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架时,她依然为我清炒一盘我特别喜欢吃的苦瓜肉丝。
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丁)‘君子菜’。”
不知怎么搞的,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
1. 为本文中的(甲)、(乙)、(丙)、(丁)处选择最准确的词,应是(  )
A. 甲、万紫千红 乙、喜出望外 丙、经久不衰 丁、美其名曰
B. 甲、姹紫嫣红 乙、喜出望外 丙、经久不衰 丁、美其名曰
C. 甲、姹紫嫣红 乙、兴高采烈 丙、司空见惯 丁、美其名曰
D. 甲、争奇斗艳 乙、兴高采烈 丙、司空见惯 丁、美其名曰
2. 下列各句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根据上下文,确定应放入的位置,分别放入A、B、C、D、E处。
① 如今,依然爱吃这样的菜。
② 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
③ 这样的菜,一直吃到我离开小院,搬进了楼房。
④ 以后,我发现苦瓜做菜其实很好吃。
⑤ 像喜欢院里的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苦瓜一道菜。
3. 第9段中五个句子次序被打乱,正确的次序应当是(  )
A. ⑤②③①④   B. ④⑤②①③
C. ⑤③②①④   D. ④①②⑤③
4. 下列几项中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文以“苦瓜”为线索,记述了“我”吃苦瓜的三个阶段,这也是对“母亲”认识逐步加深的过程。
B. 文章一时写“苦瓜”,一时写“母亲”。写“苦瓜”激情满怀,写母亲反倒文字平平,但二者交相辉映。
C. 文章最后一段道出真情,“君子菜”也好,“红瓤红籽”也好,全是因为“母亲”而发。
D. 文章用大量篇幅描写苦瓜,赞美苦瓜,是托物言志,热情赞美了像苦瓜那样不仅外形美,而且内在品性更美的做人之道。
E. 文章借物抒情,通过对“苦瓜”的赞美表达了对充满爱心,默默奉献的母亲的思念之情。
 
 
 

【试题答案】
1. B   2. A. ②  B. ④  C. ⑤  D. ③  E. ① 
3. B(逻辑关系——回忆的顺序)   4.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