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详情

《扁鹊见蔡桓公》文言文复习

文件格式:DOC 上传网友:杨*华
文件大小:63K    6张 上传时间:2016-07
免费下载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

(二)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
1、本文仅以199个字的篇幅就包容了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哲理,在运用比喻说理、叙述事件、塑造人物等方面都不失为先秦的散文中的佳作。
2、本文通过叙述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画了这两个人物,表现了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中心思想。
3、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居五日,桓侯遂死。
4、课文结构: 第一层:故事的发生:写扁鹊和蔡桓公的前三次见面。
一见:“立有间”——细心观察
“君有疾在腠理”——准确诊断病情
“不治将恐深”——和缓的规劝语气
“寡人无疾”——讳疾忌医,固执、盲目自信
二见:“在肌肤”——病情加重
“不治将益深”——语气肯定,规劝中含着警告
“不应”“不悦”——冷冰冰地拒医生于千里之外
三见:“在肠胃”——病情更加严重
“不治将益深”——重复话语,加强肯定语气,进一步在善意的规劝中给予警告
“又不应”“又不悦”——讳疾忌医
(文章一开头就展示了矛盾:扁鹊三次见蔡桓公,三次建议;蔡桓公不予理睬,还错怪扁鹊,矛盾逐渐加深。)
第二层:故事的发展:两个人第四次见面以及扁鹊说明“还走”的原因。
“望桓侯而还走”——动作描写,间接写出了蔡桓公的病情严重的程度。
“故使人问之”——对“还走”的不解,没有觉醒
“疾在腠理……臣是以无请也”——指出蔡桓公的病情由轻而重直至不可救药的发展过程。
第三层:故事的结局:桓公病死。
“居五日,桓侯体痛”——可见病情发展之快,病情之严重
“已逃秦矣”——表现扁鹊对蔡桓公病情的诊断的准确,又写出他的机警。
5、人物形象:
扁鹊:医术高明、劝告耐心、
蔡桓公:讳疾忌医、盲目自信、固执
6、寓意:
本文写的是蔡桓公患病却盲目自信,一再拒绝医生的劝告,不及时医治,最终使病情恶化身亡的故事。这个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要注意防微杜渐。(或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7、艺术特色: (1)以蔡桓公的病情发展为线索,按时间顺序记叙扁鹊与蔡桓公的四次见面,最后以蔡桓公病死结束故事情节,全文脉络清晰,逻辑性和说理性都很强。
(2)本文刻画人物,出现了许多波折,堪称波澜起伏,这是文章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3)对比手法:文中刻画人物使为了增强文章说理的生动性,扁鹊的善意规劝于蔡桓公的讳疾忌医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的目的在于揭示讳疾忌医的可悲、可鄙。运用对比所阐述的道理,更易于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8、难句翻译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3)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4)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5)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6)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9、一词多义
间:立有间( ) 有何间焉(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 奉命于危难之间( )
时时而间进( ) 师乃剪纸如镜粘壁间( )
居:居十日( ) 面山而居( ) 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 )
不可久居(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益:不治将益深( ) 斟酌损益( ) 曾益其所不能( )
稍近益狎( ) 香远益清( ) 益习其声( )
自以为大有所益( ) 益慕圣贤之道( )
应:桓侯又不应( ) 河曲智叟亡以应( )
异鸡无敢应者( ) 凡所应有( )
还: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 还自扬州( )
送而还故乡( ) 便要还家( ) 还于旧都( )
还来就菊花( ) 四十专城居( )
属:司命之所属( ) 属引凄异(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奈何:无奈何也( ) 奈地坏何( ) 奈何忧崩坠乎( )
见:扁鹊见蔡桓公(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故:桓侯故使人问之( ) 故为之说( )
故不语郎君( ) 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 )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
病:君之病在肌肤( ) 凡人不病则不畏惧( )
吾兄子长病( ) 则久已病矣( )
出:扁鹊出( ) 出则无敌国外患( ) 奋袖出臂( )
日出东南隅( ) 又近出前后( ) 衣素衣而出( )
卷石底以出( )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
而:学而时习之( ) 隶而从者( ) 而翁知我( )
成礼而去( ) 而轻伯夷之义者( )
君将哀而生之乎( ) 执策而临之( )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 任重而道远( ) 富而可求也( )
复:扁鹊复见( ) 复到舅家( ) 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
于反复不宜卤莽( ) 兴复汉室( ) 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 )
请:臣是以无请也( ) 请献十金( )
曹刿请见( )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是:臣是以无请也( ) 则是无信( ) 先生是年乃能言(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于是尸乃仆( ) 是必烂也( )
吾祖死于是( )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 虽不谓吾言为是( )
以:臣是以无请也( ) 可以为师矣( ) 以钱覆其口( )
有友某以千金寄之( ) 以为神( ) 以啮人( )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 以中有足乐者( )
以致天下之怨谤也( ) 全石以为底( ) 不以疾也( )10、中考链接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君有疾在腠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使人索扁鹊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D、司命之所属 属引凄异
(2)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立有间——站着(看了)一会儿。
B、桓侯故使人问之——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
C、臣是以无请也——因此我不再过问了。
D、桓侯遂死——桓侯病死。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时间为序,写扁鹊与蔡桓公的四次见面,传神地再现两人见面时不同的神态、语言和性格。
B、文章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简洁、传神:扁鹊——慧眼识病,尽职尽责,敢于直言,
机智避祸;蔡桓公——骄横自负、讳疾忌医。
C、扁鹊第一次进见时“立有间”,最后进见时“望桓侯而还走”。前者表明扁鹊责任心强,他的诊断是经过仔细观察病人的容貌气色才作出的;后者则从侧面表明桓侯的病情已重,已经无药可救了。
D、扁鹊三次见蔡桓公,只简要介绍病情,并未介绍疗法,实在有愧于“神医”之称。
附答案:
9、一词多义
间:立有间(一会儿) 有何间焉(参与)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中间,之间)
奉命于危难之间(期间) 时时而间进(偶尔)
师乃剪纸如镜粘壁间(上)
居:居十日(停,止。这里指过了) 面山而居(居住) 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在)
不可久居(停留)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某种位置)
益:不治将益深(更加) 斟酌损益(增减,兴革)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稍近益狎(更加) 香远益清(更加) 益习其声(渐渐地)
自以为大有所益(好处) 益慕圣贤之道(更加)
应:桓侯又不应(理睬) 河曲智叟亡以应(回答) 异鸡无敢应者(应战)
凡所应有(应该)
还: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同“旋”,转身,回转) 还自扬州(回乡)
送而还故乡(回) 便要还家(回) 还于旧都(迁回)
还来就菊花(再)
属:司命之所属(管辖,掌管) 属引凄异(连续)
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叮嘱,嘱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奈何:无奈何也(怎么办,怎么样。无奈何,没有办法)
奈地坏何(拿……怎么办) 奈何忧崩坠乎(为什么)
见:扁鹊见蔡桓公(进见)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
故:桓侯故使人问之(特地,特意) 故为之说(所以)
故不语郎君(因此) 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过去)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特意)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缘故)
病:君之病在肌肤(疾病) 凡人不病则不畏惧(生病) 吾兄子长病(生病)
则久已病矣(困苦不堪)
出:扁鹊出(离开) 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 奋袖出臂(露出)
日出东南隅(升起) 又近出前后(出没) 衣素衣而出(出门)
卷石底以出(出现)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流出)
而:学而时习之(表承接) 隶而从者(表并列) 而翁知我(你的)
成礼而去(表承接) 而轻伯夷之义者(表转折) 君将哀而生之乎(表递进)
执策而临之(连词,不译)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句末的语气助词,罢了)
任重而道远(表并列) 富而可求也(如果,表假设)
复:扁鹊复见(再) 复到舅家(再) 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又)
于反复不宜卤莽(指往来)
兴复汉室(恢复) 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收复)
请:臣是以无请也(询问,过问) 请献十金(请允许,敬辞) 曹刿请见(请求)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请教)
是:臣是以无请也(这) 则是无信(判断动词,是) 先生是年乃能言(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个) 于是尸乃仆(这时) 是必烂也(这样)
吾祖死于是(这件事情)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因为)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正确的,对的)
虽不谓吾言为是(对的,正确的)
以:臣是以无请也(因为) 可以为师矣(凭借) 以钱覆其口(用)
有友某以千金寄之(把) 以为神(把) 以啮人(如果)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通过,根据) 以中有足乐者(因为)
以致天下之怨谤也(因而)
全石以为底(用) 不以疾也(相当于如此,这么)
10、中考链接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君有疾在腠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使人索扁鹊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D、司命之所属 属引凄异
(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立有间——站着(看了)一会儿。
B、桓侯故使人问之——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
C、臣是以无请也——因此我不再过问了。
D、桓侯遂死——桓侯病死。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文章以时间为序,写扁鹊与蔡桓公的四次见面,传神地再现两人见面时不同的神态、语言和性格。
B、文章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简洁、传神:扁鹊——慧眼识病,尽职尽责,敢于直言,机智避祸;蔡桓公——骄横自负、讳疾忌医。
C、扁鹊第一次进见时“立有间”,最后进见时“望桓侯而还走”。前者表明扁鹊责任心强,他的诊断是经过仔细观察病人的容貌气色才作出的;后者则从侧面表明桓侯的病情已重,已经无药可救了。
D、扁鹊三次见蔡桓公,只简要介绍病情,并未介绍疗法,实在有愧于“神医”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