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详情

《孙中山破陋习》说课稿

文件格式:DOC 上传网友:罗*霞
文件大小:    上传时间:2016-08
免费下载


  一、说教材
  这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课。其中,“破”是课文的文眼,首先交待因谁而破,突出姐姐活泼可爱的形象,重点介绍为何而破,缠足给姐姐的身体和心理带来了巨大痛苦,也深深刺痛了孙中山的心。最后点明何时而破,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了这个陋习。表现了孙中山爱憎分明,敢于反抗的品质,也渗透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这篇课文与本册教材中已经出现的《第八次》《卧薪尝胆》《军神》《掌声》《金字》等课文都属于写人记事的文章,构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的人物专题。要让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人物形象和品质,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说学情
  三年级是小学语文的中间学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已经形成了基本的识字写字能力和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受到心智水平的制约,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往往会在不经意间从文本表面滑过去。特别是对于课文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还缺乏深刻细致的理解。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分析。
  小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特别喜读故事。特别是写人记事的文章,都具有生动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和真挚的情感,最能打动孩子的心灵。但对于课文的主人公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但由于受到时空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学生的了解并不多。这是对学生认知心理水平的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年段目标的要求,以及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1、识字学词。要求会写10个生字。掌握“挑水痛苦心疼”等由生字组词的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培养语感。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孙中山爱憎分明,敢于反抗的优秀品质。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内容,感受形象,体会情感
    难点是:理解缠足造成的痛苦和伤害。
  五、说教法学法
    我认为,教法和学法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要以学法为中心,教法要服务于学法。
    本课教学,按照“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线,以感悟为主旨”的设计理念,主要采取情境教学、以读促悟、角色体验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和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设计这些方法的出发点是学生,是学生的心智水平,落脚点还是学生,是学生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要在生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使学生逐步习得和掌握这些方法。
  六、说教学准备和教学时间
    教学准备包括两个方面。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要按照四步法预习课文。一读(读课文,读字词)二查(查资料、查字典)三思(理解课文内容)四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学习新知做准备。重点是读熟课文,查找孙中山、缠足等有关资料。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首先要在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熟读文本,吃透教材。于永正老师说,在挖掘教材上,下多大气力,都不足为过。只有这样,才能居高临下、游刃有余。其次要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本课教学需要两课时,这里要说的是第一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复习回顾,导入新课——二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是突出重点、精读感悟——四是总结积累,拓展延伸。
  第一步,复习回顾,扣题质疑。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富有情趣的导入,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我会这样导入新课,这个学期,我们学过不少写人记事的文章,你一定对他们记忆犹新吧,请说出一个你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为什么?(学生会说,我喜欢军神中刘伯承,他有钢铁般坚强的意志。我喜欢《卧薪尝胆》中的勾践,它有励志图强的精神,我喜欢《第八次》中的布鲁斯王子,它有百折不挠的意志。)(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本课的在教材中的地位比较特殊,是最后一篇课文,借此机会,引导学生进行一个简单梳理,有助于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知识体系)。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人物,他就是孙中山。指导书写,孙是本课生字,这是一个有趣的汉字,左边的子就是儿子的意思,右边是个小,比儿子小一辈的就是孙。书写的时候要注意子的最后一笔是提,还要注意左右匀称。在课本上,把这个字认真描红一遍。(苏教版教材很重视写字教学,每课生字都安排了描红,我们要用好这个资源。)
  出示:孙中山画像,你对孙中山有哪些了解?(同学们已经做了预习这是一个了解学情的环节,同时有助于唤醒学生的认知经验,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孙中山小时候的一个故事。齐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陋习是什么?为什么要破等)学贵有疑,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作为读者,拿到一篇文章,总有先睹为快的心理。特别是在扣题质疑的过程中学生已经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因此,要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通读文本,整体感知。)读书之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整体感知以后,进行学情反馈。
  首先出示本课生词,采取指名读、领读、齐读等方式,检查指导。重点指导
  “挑柴、空闲”等由多音字组成的词语。
  然后交流读书的收获: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引导学生充分发言,在交流中理清叙述顺序和结构(孙中山爱憎分明的形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按照叙述顺序先讲了孙中山的爱——喜欢姐姐,再讲了孙中山的恨——恨缠足,最后讲了——破陋习。)(课标要求,从三年级开始要初步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这一环节向学生渗透了列标题把握内容的方法。)板书
  第三步突出重点、精读感悟
  有的学者曾用“模模糊糊一大片,简简单单一条线”来形容语文教学和数学教学的差别。这话很是让我们感到汗颜和尴尬。的确,语文既要考虑字词句段篇,又要兼顾听说读写练。但是,一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根据文本和学生的特点,精心选择教学的着力点。通过扎实细致的教学,达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的目的。具体到这一环节,要抓住表情达意的关键句段,引导学生披文入境,以境促读,以读传情,充分感受人物形象和品质。
  板块一:抓住人物反差,激发探究兴趣。
  1、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孙中山为什么喜欢姐姐,姐姐有哪些优点?学生会联系具体语句说出,姐姐很能干,洗衣烧水插秧挑柴样样都行。姐姐很懂事,一有时间就陪他一起玩。姐姐很活泼,喜欢唱歌。
  我会这样引导学生,多好的姐姐呀,怪不得孙中山这么喜欢她。带上这种感受,夸夸这个好姐姐。(充分理解姐姐活泼可爱的形象,为感受姐姐的变化做铺垫。)
  2、出示第7自然段。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会说,姐姐变了。发生了什么变化?本来经常唱歌的姐姐,现在不唱了,孙中山再也听不到姐姐的歌声了。)说得好,联系上下文对理解内容和人物很有帮助。(学生还会说,原本活泼可爱的姐姐,现在不笑了,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读,读出沉默寡言的形象。
  3、把第1/7自然段组合起来,男女生接读,男生读以前的姐姐,女生读现在的姐姐。在反差中引导学生质疑,此时此刻,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姐姐为什么会变?究竟发生了什么?)
  板块二:感受缠足的残忍,体会给姐姐带来的痛苦。
  出示第三自然段,自读思考,妈妈在干什么?(妈妈给姐姐缠足)读出具体的句子。一道一道的缠,缠的松还是紧,为什么?(紧,怎么知道的?从姐姐的反应中看出来,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真会读书,抓住细节,对理解内容很有帮助。)再读,读出这种痛苦。
  为了加深理解,我会引入图片和民谚,对课文进行补充。一是缠足后的脚部变形的图片,相机介绍,缠足会造成骨骼严重变形,感受其残忍。二是“小脚一双,眼泪一缸”,进一步感受姐姐的痛苦。再读,学生的理解会更到位。(之所以补充这些内容,是因为课堂是一个开放、生成的系统,这些内容能够对文本进行有益的补充,加深对缠足及其造成的痛苦的理解。因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资源意识,只要适合引入,需要引入,就要为我所用。)
  正因为这样,以后的几个月——引导学生再读第7自然段。
  创设语境,妈妈给姐姐仅仅缠了一次吗,为什么?(学生会说,不是,一次不会缠出那个样子,真聪明。有的学生说,不是,因为第7段有“以后的几个月”。真会读书。还有的学生说,查找资料知道,缠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天都要忍受这样的痛苦。真会学习。)
  原来,缠足是一个如此漫长的过程,那些日子里,肯定度日如年,引导学生再读。
  板块三:读好对话,体会人物的心理
  看到姐姐痛苦的样子,孙中山和妈妈的反应会怎样?
  自读3.4.5.6自然段,分别画出描写孙中山和妈妈的语句,多读几遍,看看能从中感受到什么?读完以后,可以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合作探究之后,进行班级汇报。这一环节的教学具有很大的生成性,我会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相机指导。
  班级汇报的时候,我会引导学生重点比较:两人的表现有什么异同?
  一样的是心疼。(孙中山,提示语心疼,语言为啥要姐姐受这份罪呢?)(妈妈同样心疼,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房门)
  不一样的是,孙中山坚决反对(不该去做)妈妈无可奈何(叹了口气、可这是祖宗传下来的呀!)
  在此基础上,进行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能促使学生内化文本语言,产生角色体验,在入情入境的氛围中与文本、与人物的共鸣。(可以采取两个层次,一是加旁白,读出提示语,二是直接读对话入情入境。)
  第四步总结积累、拓展延伸
  1、文章是照亮灵魂的一面镜子,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受到了什么启发,。请写下来。(按照读写结合、以读带写的语文学习规律,促进学生实现情感和能力迁移。)
  2、推荐阅读《不懂就要问》、《孙中山毁神像》等故事。(因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堂无非是个窗口。要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实现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目的。)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设想。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板书:
                 24、孙中山破陋习
                   爱  恨  破